中国锻压协会官方网站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客服热线:010-53056669
协会动态 打印
中国锻压协会拜访相关兄弟行业协会,了解产品情况,探讨更好地服务企业
信息来源:中国锻压协会 发布时间:2015-6-17 13:24:30
 

2015年4月中旬,中国锻压协会为了更好地服务会员,开展行业工作。由中国锻压协会副秘书长齐俊河先生带领一行人先后对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中国钢结构协会冷弯型钢分会、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进行了拜访和交流。相关人员共同探讨了未来各自行业的发展新常态,并倡议加强工艺协会与产品协会的沟通和交流,更好地服务企业。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董扬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董扬认为,未来汽车产业的新常态:⑴市场增长新常态。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汽车的产销增长速度将与GDP的增长速度持平。另外,新能源汽车将由示范期转为发展期。⑵创新驱动新常态。随着我国引进技术、人才队伍的不断完善,研发队伍初具规模,具备了创新发展的条件。就创新内容而言,是在电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等方面与世界同步发展。⑶法制管理新常态。科学立法,合理实施,执法必严。⑷产业发展新常态。科学发展,协同发展。⑸企业发展新常态。企业发展方式多样化,但要注意可持续发展。⑹营销消费新常态化。以用户利益优先为导向,兼顾各方利益,科学规范,实施透明。⑺走出去新常态。⑻互联网+新常态。⑼汽车社会建设新常态。⑽社会组织新常态。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秘书长苏子孟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秘书长苏子孟认为,未来工程机械新常态:以新对新。主要呈现以下趋势:

⑴让Made in China成为高品质代名词。从2012年以后,中国工程机械出口成为全球第三大出口国。以“高性价比”为主打特色的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逐渐意识到,从本质上改变工程机械产品现状是至关重要的解决方案。因此,必须努力让Made in China成为高品质的代名词。

⑵单打独斗太傻,抱团取暖正好。目前,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产能过剩状况较为严重。企业逐渐意识到,抱团取暖才是企业生存的新手段。以同一个地域空间为基准点,以产业集群的形式成为抱团取暖的最重要的形式。

⑶开拓新领域抢抓新机遇。如今,部分工程机械企业进入全新行业。企业跨界发展带来了新的利润增长点。然而,跨界对企业发展来说,也许只是个“强者的游戏”,大多数企业要想持续发展,还是需要在工程机械领域深耕细作,如何抢抓新机遇,领域细分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秘书长洪暹国

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秘书长洪暹国认为,农业机械行业的发展趋势:⑴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将更好,《中国制造2025》将农业机械行业纳入其中,农业机械将迎来大发展。⑵农机的升级换代技术需求加强。科技含量高、可靠性强、操作方便的大型机械将不断增加。⑶关键机械化技术要求提高。主要是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技术和经济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在小麦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的基础上,粮食机械化技术需求将主要表现在:水稻生产工厂化育秧技术、高速插秧技术、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技术,适应多个地区、不同行距的玉米联合收割技术。经济作物机械化技术需求主要集中在种植、管理和收获等关键环节。 ⑷畜牧业机械化生产关键技术将有较快发展。围绕提升畜牧业生产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将重点推广草原改良、人工草场建设和农区秸秆利用机械化技术,广辟饲料来源;推广奶品采集机械化技术,提高奶业生产卫生安全控制能力;加快畜禽养殖环境控制机械化发展,为畜牧业安全生产创造条件。


中国钢结构协会冷弯型钢分会秘书长韩静涛

中国钢结构协会冷弯型钢分会秘书长韩静涛认为,冷弯型钢相关企业在国内拥有5000多家,冷弯型钢总生产能力达到1亿吨,产品3000多种,冷弯型钢主要应用于公路建设、钢结构、汽车制造、集装箱、铁路车辆、钢模板与脚手架、桥梁、电器柜、悬挂输送机、电缆桥架、货架、电梯导轨、龙骨钢、蔬菜大棚、农业机械、谷物仓储、家具及防火设备等领域。未来全国冷弯型钢需求量仍将继续保持30%增长态势。中低端冷弯型钢产品小幅回落,高端冷弯型钢产品增幅明显。预计2015年冷弯型钢产能将达1.6亿吨。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长金鹏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长金鹏认为,船舶工业是一项基础工业。涉及交通、军事、旅游等领域,是一项技术密度集中的行业。我国船舶工业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已经成为世界头号造船大国,但造船企业依然存在技术落后、交船难、盈利难、转型难、融资难、修船难、配套难等问题;在研发方面,低速柴油机仍然需要进口,国产柴油机价格高昂,和韩国的竞争非常激烈;国内造船企业在钻井平台、油气船、游艇等方面与国际一流的造船企业存在差距。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清路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博雅C座10层 102206   电话: 86-010-53056669    传真:010-53056644
邮件:cfia@chinaforge.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锻压协会 京ICP备10006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