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锻压协会官方网站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客服热线:010-53056669
大事记 打印
2007年3月大事记
信息来源:中国锻压协会 发布时间:2011-9-20 9:03:07
 

3月1日

●《中国锻件、金属板材、管材和型材零部件采购指南》第二次修订

中国锻压协会以(2007)中锻压字012号《中国锻压协会关于修订“中国锻件、金属板材、管材和型材零部件采购指南”(中英文版)(2007–2008)的通知》下发有关单位。

中国锻压协会于2004年5月正式推出“零部件采购指南”,得到国内外相关企业的关注和好评,2006年1月对该指南进行第一次修订,为保证信息的准确性,现进行第二次修订,拟在2007年10月出版。

●《世界锻压装备与技朮采购指南》第二次修订

中国锻压协会以(2007)中锻压字014号《中国锻压协会关于修订出版“世界锻压装备与技朮采购指南”(中英文版)(2007–2008)(书及光盘)的通知》下发有关单位。

中国锻压协会于2004年5月正式出版“世界锻压装备与技朮采购指南”,得到国内外相关企业的关注和好评,2006年1月对该指南进行第一次修订,为保证信息的准确性,现进行第二次修订,拟在2007年10月出版。

●我国正式选用美国第三代核电技术

据《中国重机商务网》报道。

中国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与美国西屋联合体3月1日在北京签署了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核岛采购及技术转让框架合同。至此,中国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正式确定选用西屋联合体的AP1000方案。

国家核电技术公司表示,核电自主化依托工程以浙江三门、山东海阳两个项目共四台机组建设为依托,引进世界上设计成熟、先进、可靠的第三代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技术。

签署的框架合同中,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作为采购方,西屋作为供货方。同时,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作为受让方,西屋及其分包企业作为转让方,签署了《技术转让框架合同》。

为加速中国核电工业现代化进程,在较高的起点上自主创新,国家从2003年启动第三代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的招标组织工作。2004年9月,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对外招标文件向国外潜在投标商正式发售。国际上多家厂商参与了竞标。去年12月,中美两国政府签署了先进压水堆核电技术转让谅解备忘录。

AP1000是由西屋开发的称为三代核电技术的先进压水堆。双方预计,将在今年5月底以前签署正式合同。

中国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于2007年2月份正式成立,是由中国核电工业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公司、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共同出资组建的有限责任公司。国家

核电技术公司是我国核电技术引进的受让方,是第三代核电技术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

3月7日

大连重工·起重集团船用曲轴项目有重大突破

备受国家、省、市政府关注与支持的大连重工·起重集团大型船用曲轴项目取得营销重大突破,3月7日该公司与韩国斗山柴油机签订了14支6S50MC-C、6S60MC-C型船用曲轴供货合同,这是该项目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笔销售合同,标志该公司船用曲轴项目销售工作取得良好的开端,并为该项目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市场基础。

3月19日

锻件需求火爆  急需先进适用设备支撑

《中国工业报》2007年3月19日,刊登该报记者邹洁采访中国锻压协会张金秘书长对当前中国锻造业的看法,摘登如下:

锻压行业2006年的市场需求与产量呈不断上升之势。在具体分析2006年行业情况时,中国锻压协会秘书长张金总结了几点原因:机械工业尤其是主机继续保持快速发展,锻件需求呈上升趋势,农业机械、农用运输车的需求带动了锻件需求的增加。油价上涨,刺激了一些车辆更新需求,加之国家放宽小排量汽车的限制,使小排量汽车需求上升,也为锻件提供了有利市场。2006年锻件产销量与出口在迅猛攀升的同时,行业利润并未有明显增长,有的利润率同比还有所下降,值得关注。

大锻件过剩与短缺并存

受国内电力需求膨胀、机床行业尤其是较低档次机床需求旺盛、石油化工装备行业发展迅猛、煤矿出于安全考虑更新装备的要求等因素的影响,2005年、2006年大锻件市场火爆,企业也紧跟市场,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使大锻件生产具有了一定规模,其中环类锻件生产已达到产业化水平,年能力达到200万吨,实际提供50万吨左右,封头生产也实现产业化。但与此同时,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

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为了提升产能,扩大市场份额,许多企业加大投资力度,纷纷购进设备,使大锻件设备近两年增长迅速。目前我国10MN以上自由锻液压机在150台以上。自由锻在我国发展很快。张金指出,不少企业由于缺少对中长期市场的分析,盲目发展大中型自由锻液压机,未来一些企业将会因此受损。其实在2005年,一些业内人士就曾提醒企业警惕投资过热行为,但并未奏效,现在企业仍在加大投资,购进大型设备,但忽视了配套机械,其生产水平较低,特别是锻件热处理炉配置偏少,严重影响供货质量的稳定性。这也是为何大锻件生产虽具有一定规模,但距稳定地提供大锻件质量仍有差距,这包括质量和交货期的稳定性。张金表示,目前中国大锻件市场仍处于“过剩”与“短缺”的双重压力,即产能虽然过剩,但档次、高质量的锻件产品仍然短缺。正是投资过热,成本上升,使得企业面对火红的市场,日子过得并不舒坦。张金估计,大锻件产量2006年增长20%以上,但利润率却有所下降。

模锻件产量上升、出口增加

在分析中国模锻件近年需求迅速增长的原因时,张金秘书长认为,除了中国汽车工业及农机、工程机械等行业迅猛发展,一些国家如韩国、英国、意大利等逐渐将锻件产业转移出本国,在中国建厂,也是其中的原因。虽然没有具体的统计数据,估计2006年全年我国生产模锻件在200万吨以上,出口增长较快,出口量约占其中的5%左右。

张金指出,虽然产量上升,出口增加,但我国高档次模锻件产品的研制生产仍相当落后,宇航、航空锻件主要依赖进口,轿车锻件的80%也从国外进口。适合于中国国情的模锻件锻造设备供应滞后,主要锻造设备仍然是摩擦压力机,约有1200台;模锻锤数量保持不变,约有600台;热模锻压力机约有200台;其它专用锻造设备(冷温锻、挤压、锻锤及碾环等设备)约有500台以上;新型螺旋压力机、电液锤等约40台套。可以说我国的锻造生产效率还处于全球较低水平,张金举出几个数据加以比较,国外每人每年锻件产量为75.67吨,我国则为15.56吨;国外每个锻工每小时锻件产量64.83公斤,我国仅21.40公斤;国外每公斤锻件材料费是6.44元,我国为4.65元;能源成本所占比重国外为5.62%,我国为11.42%;效益国外为6.40%,从中不难看出差距巨大。

张金尤其担心的是行业人才的短缺已到了极为严重的地步,他估计行业高端、实用的技术人才不超过2000名,而且年龄老化。许多年轻人受观念影响,不愿进入锻造领域,而国家的教育配置又不合理,大部分大学都没有设专门的锻造课程,要想成为有经验的技术人员,还需要经受五年以上的工作积累,因此锻造领域的技术人才将越来越少,这一问题不解决,将影响行业的发展。

锻造设备尚不能满足行业需求

近年来,我国锻造行业飞速发展,急需大量先进适用的锻造设备作支撑。张金秘书长认为,锻造技术正朝着精密成形、塑形加工智能化、复合成形、液压成形、激光成形、新材料成形等方向发展,急需集电、液、气于一体的新型电液锤、机械压力机、新型螺旋压力机,低廉专用锻造设备和锻造辅助设备,自动化系统等。

他认为,国内锻压市场的快速成长虽然为中国锻压设备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但目前中国锻造设备制造企业对此却重视不够,专业生产锻造设备的企业不多,生产能力不足,新产品的开发研制能力薄弱,在技术与服务上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他特别指出,一些企业制造周期太长,不能及时供货,严重影响锻造企业的正常生产。他建议设备制造企业在开发能力和服务内容上要不断加深、加强同行间及相关行业企业间交流与合作,以竞合代替同行间单纯的竞争,不断提高产品档次,加强售后服务,协调好产品价格与质量间的关系,提高市场竞争力。

3月27日

舒勒---米勒万家顿两大企业合并

世界金属成形行业两大公司:德国舒勒公司和德国米勒万家顿公司合并,据2007年3月27日签订的合同,舒勒持有新公司64.49 %股份。合并后的公司将被命名为舒勒万家顿公司,总部设在格平根。经过合并,舒勒万家顿公司将成为世界金属成形领域最大的设备生产商,在全球占有35%的市场份额。舒勒万家顿公司将在二十多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年销售额超过9亿欧元,形成覆盖全球的货物配送、生产和服务网络。

合并后,双方的优势资源将被整合,并在成本控制、采购和减少重复性工作等方面产生效益,保守估计,在未来三年内,仅工作岗位将减少400~450个。我们正在通过提高销售额来避免因合并而产生裁员,希望在未来三年内,销售额达到10亿欧元。

2007年3月报道 日期不详

●上海重装产业实现新突破 世界最大油压机年内诞生

《中国工业报》2007年3月15日报道。继上世纪60年代制造出万吨水压机之后,上海在重型装备制造领域即将迎来又一次突破。近日,上海重型机器厂设计制造的当今世界上最大的16500吨自由锻造油压机框架结构已经全面完成,有望在年内投入使用。

1961年上重厂制造的第一台万吨水压机,极大地振奋和鼓舞了中国在大型装备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信心和决心。40多年过去了,这台水压机已经浑身黝黑,但它依然在上重厂的车间里施展着万吨之力,将火红的钢锭揉面一般锻造成型。而由上重厂联合科研院所自主研制的16500吨油压机,将和水压机并肩而立,而在力度和精度则将更胜“老大哥”一筹。

上重厂副总经理叶志强表示,这台油压机完全是自主创新的成果,蕴含了20多个专利。由于比水压机的压力更大,油压机可以轻而易举地锻造出更大重量的钢锭。与水压机不同,油压机不是靠手动扳动,而是由数控操作机钳住锻坯来进行操作,效率可以提高30%--40%。同时,操作员通过控制两台计算机运作,可以把加工误差从现在的25毫米—40毫米缩小到2.5毫米。

作为装备制造的母机,这台油压机的诞生,将结束我国不能锻造300吨以上钢锭的历史,并能帮助国内装备制造业填补诸多空白。借助这台油压机的“一臂之力”,上重厂将实现60万千瓦以上的发电机转子、叶片和船用曲轴等大型部件的国产化生产。

上海近年来把抢占国内装备制造业制高点作为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重要目标,占地36平方公里的临港装备产业区年内就将投产。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清路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博雅C座10层 102206   电话: 86-010-53056669    传真:010-53056644
邮件:cfia@chinaforge.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锻压协会 京ICP备10006204号